记忆 | 献了青春献终身

发布时间:2025-10-31 09:00:11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飞跃咨询有限公司

“干惊天动地事,做隐姓埋名人”——在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许家洞镇的深山之中,这句镌刻在711矿陈列馆墙上的誓言,浓缩了一座功勋铀矿的精神内核。

1958年,当第一批建设者踏进这片荒山野岭时,他们面对的不仅是技术空白、物资匮乏的困境,还有隐姓埋名。此后数十年,711矿人在“里外一抹泥,上面盖杉皮”的工棚里安家,用血肉之躯凿穿岩层,从矿洞中采掘出新中国核工业的“生命之铀”。

这里见证了老一辈核工业建设者“献了青春献终身”的奉献精神与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忠诚信仰。2024年,711矿被列为郴州市廉洁文化教育基地。2025年9月,成为中国核地矿廉洁文化教育基地。

隐姓埋名 艰苦创业

1955年秋,一架返航的铀矿勘探飞机在大雾中偏航,进入到湖南郴县(今苏仙区)上空,机舱内伽马能谱仪突然发出急促的响声。

正是这个偶然的发现,让苏仙区许家洞镇金银寨在中国核工业的史册上,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。三年后,一座代号为“711”的矿山在许家洞开工建设。

一支由姜德林、谢英、张桂芝等7人组成的小分队,风尘仆仆地来到这里,筹建矿山。当时23岁的梅监林,原来在安徽省水电厅勘测设计院担任钻探班长。一天深夜,单位领导发来紧急通知:“速调梅监林同志去湖南衡阳另有任用。”身为一名预备党员,他接到命令没有丝毫犹豫,立刻动身,一路辗转到了711矿,一干就是一辈子。

“由于当时保密的需要,几乎所有人接到通知时,都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,去做什么。”711功勋铀矿展厅讲解员谭晓云介绍,当祖国召唤时,老一辈711矿人都是不讲条件,不计代价,许多人就一句话:“党让我们去哪里,我们背上行囊就去哪里!”

在绝密使命下,来自全国各地的干部、技术人员、工人奔赴深山。开矿先驱们上山砍茅草搭草房、砍竹木搭床铺,边勘探生产,边与老虎、野猪等野兽周旋,要忍受恶劣的生活环境,对抗毒蛇、马蜂和蚊子的骚扰。为完成任务,全体干部职工和家属都投入到坑道掘进、开采及后勤保障等工作中。

没有大型机械,就用钢钎和铁锤凿穿坚硬岩层。井下挖掘出了温泉水脉,矿工们就在离地面一百多米的坑道里,整天泡在四五十摄氏度的热水里施工。原711矿副矿长梁启昌回忆当时的情景:“前面打着钻,后面的助手拿冷水管给他冲一冲,给自己也冲一下子。”矿工妻子把饭菜送到井口,看到一个个满脸黢黑的矿工,只有等人从自己手里接过饭盒才认出哪个是自己丈夫。

在711矿陈列馆展厅内,一件件实物、一幅幅照片直观展现了711矿当时的场景。物资缺乏、粮食紧缺、住房简陋、医疗资源匮乏……除了生活上的困难,生产上也面临着重重难题。

1960年8月,苏联专家全部撤离后,711矿人自力更生,艰难起步,一项项新技术、新工艺不断诞生。1963年8月,711矿全面投产,标志着矿山采、出、选、供能力全部形成。从此,大量高品位的铀矿石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运出,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提供稳定的原料。

克服困难 廉洁自守

“711,没有神话,只有奇迹。这种奇迹是用生命换来的,用精神和汗水换来的。”谭晓云是一名“矿二代”,她讲述父辈创业故事时,总是为之动容。

父亲曾告诉她,当年矿里流传着一句话:“当官不发财,责任担起来,定粮减下来。”困难时期,工人每月定粮30多斤,领导干部每人减至27斤,副矿长刘宽的妻儿还因营养不良得了水肿病。在肉类供应特别困难的时候,矿党委就号召“共产党员不吃肉”。有一次,一个炊事员看到二工区副区长熊性善又饿又累,本来清瘦的脸肿得发亮,十分同情,盛饭时,就悄悄把几片肉放在他的碗底。熊性善发现碗底的“秘密”后,不声不响地把肉夹给了一个工人。

在计划经济年代,手握国家战略资源的711矿建立了严格的廉洁自律体系。领导办公室贴着“三不”规定:不搞特殊配给、不住干部楼、子女不顶替岗位。

有着“雷矿长”之称的李太英,以雷霆作风树起廉洁标杆。1959年,李太英调任711矿矿长,在此艰苦奋斗近14个春秋。他刚到矿上时,不仅搞生产雷厉风行,抓干部队伍廉洁建设也是雷霆手段,他提出三条廉政措施:一是“加机油”,即加强干部教育管理;二是“搞检修”,即组织群众评议干部,发扬成绩,克服缺点;三是“换零件”,即撤销个别不称职的干部。建矿之初,就营造起风清气正的氛围。他自己更是身体力行,从来到711矿工作的第一天直至调离,矿山的住房条件不断改善,但他和家里七八口人始终挤在两间简陋的平房里。

这股清廉之风在711矿代代相传。矿长李德甫用一生践行“公生明,廉生威”。他始终保持着俭朴的生活作风,家中没有贵重的陈设,日常都是粗茶淡饭,穿着也十分朴素,面对红包请托始终“零破例”,坚持“绝对不能搞任何特殊化”的原则,矿山安排家属辅助岗位时,他让妻子放弃机会留给更困难的家庭。

矿工耿显庭初到金银寨工作时,生活清贫如水。有一次,财务给他误发了双倍工资,他发现后,连夜冒雨步行数里退还了多发的工资。他说:“钱多一分,心便沉一分。无愧于心,粗茶淡饭也是甜。”

中国作家协会会员、郴州市作协主席王琼华走访300多位矿工及子弟,写下《籍贯711》《功勋711》。最令他难忘的是“甲菜票”往事:困难时期,干部每月有三张可换稀缺营养食品的菜票,本是珍贵补充,却被不约而同地送给一线工人,后来矿党委索性规定党员干部与工友结对,逐月转送菜票。

“在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中,廉洁奉公成为711矿最鲜明的‘底色’,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!”王琼华说。

精神永续 代代传承

2004年,完成历史使命的711矿政策性关闭。

矿山旧址经过多年退役治理,已是满眼郁郁葱葱。当年让矿工们无比苦恼的地下热水,如今已开发成备受游客青睐的温泉,成了当地百姓致富的幸福泉。

如今,站在711矿昔日的俱乐部前,这里建起了功勋铀矿广场,广场一块石碑上刻有“中国核工业第一功勋铀矿”。往日人声鼎沸的矿山,落下了历史的帷幕。但作为一座精神高地,在退役重启后,又重新绽放出绚烂光彩。

2023年,湖南省郴州市、苏仙区两级决定重启711矿,在中核集团等的支持下,盘活闲置国有资产资源,按照“工业风、神秘铀、中国红”的主题风格,仅用9个月时间,破旧的工业小镇实现华丽转身。

在保留苏式红砖建筑群的基础上,粮店、邮局、大礼堂等历史场景被原样复刻,荒废的矿区变身为“时光小镇”,围绕711矿的历史、人物、事件等,打造功勋铀矿精神宣传基地。

谭晓云如今依旧在忙碌着。711矿筹建展馆时,她担任义务讲解员,从零开始打磨基本功——对着《新闻联播》一遍遍练习普通话,逐字校准发音;翻遍史料档案,深入采访老同志,把父辈们战天斗地的往事刻进心里。新馆建设时,谭晓云成为行走的“711史料库”。如今,她又积极培训年轻讲解员,她说:“必须让每一张照片、每一件实物、每一段文字背后的故事真正感动我,唯有这样,才能感动参观者。要让父辈用生命和汗水创造的奇迹被永远铭记。”(陈庆林)